2025 食品行业:健康成产品核心基因,多赛道开启品质竞争新篇章

发布时间:2025-09-05

2025 年过半,食品行业正经历深刻变革 —— 健康不再是营销标签,而是融入产品研发、生产、消费全链路的核心基因。从超级食品的爆发式增长,到体重管理市场的系统化发展,从 “零添加” 概念的理性回归,到商标规范与认证体系的完善,行业逐步摆脱 “概念驱动”,迈向 “价值为王” 的新阶段,为消费者提供更科学、更透明、更贴合需求的健康选择。


超级食品崛起

高营养密度成健康消费新刚需


在健康化、功能化消费趋势推动下,“超级食品” 凭借高营养密度、低热量、明确健康价值等优势,从细分品类走向大众市场,成为零食、饮料、主食等领域的创新核心。这类食品涵盖传统食材如燕麦、牛油果,及新兴品类如巴西莓、羽衣甘蓝、奇亚籽等,通过新鲜榨取、冻干粉末等技术形态,适配多元消费场景。


1757039608695812.jpg


市场数据显示,全球 “超级食品” 市场规模 2025 年达 2016.3 亿美元(约 14689 亿元人民币),预计 2030 年将增至 3282.8 亿美元(约 23915 亿元人民币);国内市场同样热度高涨,2025 年天猫 618 期间,“超级食品” 产品同比增长 246%,其中羽衣甘蓝粉增长 110%、奇亚籽增长 120%,抖音平台相关热门话题最高播放量超 2000 万,小红书 “超级食品” 笔记超 8 万条。


超级食品的走红,源于其精准匹配消费者健康诉求:甜菜根富含硝酸盐,助力提升运动表现;姜黄含姜黄素,具备抗炎抗氧化特性;奇亚籽的欧米伽 - 3 脂肪酸与蛋白质,满足营养补充需求。然而,行业也面临挑战 —— 部分产品因 “成分焦虑” 被质疑 “智商税”,且品牌扎堆涌入导致同质化竞争加剧。对此,业内人士指出,品牌需跳出 “追逐热门成分” 的误区,通过强化供应链壁垒、拓展使用场景、构建消费者情感连接,实现长效增长。


体重管理市场

政策驱动下的健康食品系统化创新


2024 年国家卫健委启动 “体重管理年” 行动后,2025 年政策持续加码,旨在遏制超重肥胖趋势 —— 数据显示,我国 18 岁及以上居民超重肥胖率超 50%,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近 20%,肥胖相关慢性病医疗支出占全国医疗总支出的 21.5%。政策推动下,体重管理从 “个人减肥需求” 升级为 “全民健康工程”,催生涵盖健康食品、体育、医疗等领域的万亿级市场。


聚焦健康食品赛道,2025 年中国体重管理市场规模预计达 3260 亿元,2020-2024 年复合增长率稳定在 15.8%,其中功能性食品占比提升至 42%。产品创新呈现三大趋势:一是场景多元化,代餐奶昔、控卡薯片、高蛋白鸡胸肉等产品覆盖早餐、零食、正餐场景;二是功效精准化,从单一减重向抑制食欲、提高代谢、阻断吸收、燃脂增肌等细分功能拓展;三是成分科学化,天然代糖、植物提取物、益生菌、超级食品等成分广泛应用,通过调整营养结构降低能量摄入。


消费端,体重管理认知也逐步理性化 —— 消费者不再追求 “快速减重”,而是注重 “科学可持续”,对产品的科技支撑、营养配比要求更高。市场上,ffit8 蛋白棒、元气森林无糖茶饮、控多卡低 GI 饼干等产品,凭借清晰的营养标识与科学配方,成为健身人群、都市白领的高频选择,推动行业从 “概念营销” 转向 “价值交付”。


1757039676188163.jpg


“零添加” 退热

食品行业回归品质与理性本质


2025 年 3 月,国家卫生健康委、市场监管总局发布 50 项食品安全国家标准,明确规范 “零添加”“不添加” 等宣传用语,终结了长期以来的 “零添加营销乱象”。此前,部分企业将 “零添加” 作为卖点,甚至通过模糊概念误导消费者,忽视食品添加剂在保质期延长、口感提升、营养强化中的合法作用。

1757039869470108.png

事实上,“零添加≠高质量” 已成行业共识。中国农业大学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指出,国家标准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,只要规范使用便不会危害健康;反之,盲目追求 “零添加” 可能增加风险 —— 如油脂类食品缺乏抗氧化剂易氧化变质,香肠不含亚硝酸盐则难以抑制肉毒杆菌生长。以罐头食品为例,其通过高温灭菌实现防腐,无需添加防腐剂;而酱油等产品因开封后需反复取用,适量添加防腐剂是保障安全的必要手段。


新规落地后,行业逐步回归理性:企业不再纠结 “是否添加”,而是聚焦配方科学性与营养真实性,通过清晰标注配料表、营养成分表,尊重消费者知情权。未来,随着科普教育深入,消费者将更关注 “成分是否合规”“营养是否均衡”,而非单纯追求 “零添加” 标签,推动食品行业以品质为核心的良性竞争。


商标规范

杜绝 “文字游戏”,守护消费信任底线


2025 年上半年,多起食品品牌 “商标擦边” 事件引发关注:白象 “多半系列” 方便面的 “多半” 为注册商标,非形容词描述;千禾 “千禾 0” 系列酱油的 “0” 为商标,并非 “零添加” 承诺。此类事件暴露出部分企业将商标作为营销工具,通过 “文字游戏” 误导消费者,违背商业伦理与市场规则。


从法律层面,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》第十条明确规定,“带有欺骗性、易使公众对商品质量或产地产生误认的标志,不得作为商标使用”。“多半”“千禾 0” 等商标因易引发消费者误解,涉嫌违反相关法规。从市场影响看,这类短视行为虽短期内可能吸引流量,却会透支品牌信誉 —— 消费者基于信任购买 “名不副实” 的产品,不仅权益受损,还可能因摄入不当成分影响健康。


对此,监管部门加强商标审查力度,杜绝具有误导性的商标注册;企业也逐步树立正确的商标观念,将商标回归 “区分商品来源” 的本质功能。消费者则需提升辨识能力,购买时关注配料表、营养标识等实质信息,而非单纯依赖商标宣传,共同构建 “诚信经营、理性消费” 的市场环境。


全员认证风

权威背书需匹配真实价值


2025 年,食品行业刮起 “全员认证风”,企业通过 ISO22000、HACCP 等质量体系认证,及清洁标签、低 GI、碳中和、欧盟认证等特色认证,为产品提供权威背书。以清洁标签认证为例,Ingredion 调研显示,85% 的中国消费者购买食品时关注配料表,获得清洁标签认证的企业,营收平均增长 15%、利润增长 11%,展现出认证对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作用。


然而,认证市场也存在 “含金量不均” 问题:部分认证机构数据采集范围有限,如 “销量第一” 仅统计某一平台或区域数据;个别机构通过 “付费获证” 盈利,导致认证结果缺乏客观性。这类 “水分认证” 不仅无法为品牌加分,还会降低消费者对认证体系的信任度 —— 当 “行业领先”“全国第一” 等标签泛滥,真正权威的认证反而失去独特性。


行业健康发展需多方发力:认证机构需坚守真实性、客观性原则,完善数据采集与分析流程;企业应理性看待认证,将资源更多投入技术研发与产品升级,而非单纯追求 “认证数量”;消费者则需理性看待认证标签,结合产品实际体验与营养数据做出选择。唯有如此,认证才能真正成为 “品质背书”,而非 “营销工具”。


结语:健康基因驱动食品行业长效增长


2025 年过半,食品行业的变革清晰可见:健康从 “标签” 深入 “基因”,超级食品、体重管理食品等赛道以科学创新满足多元需求;“零添加” 退热、商标规范、认证体系完善,推动行业摆脱乱象,回归品质本质。未来,谁能将健康理念融入产品研发、生产、服务全链路,谁能以透明、诚信赢得消费者信任,谁就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先机。


这场以 “健康” 为核心的行业变革,不仅是企业的品质竞赛,更是对国民健康的责任担当。随着政策持续完善、技术不断升级、消费日趋理性,食品行业将迈向更规范、更健康、更具价值的发展新阶段,为全民健康生活提供坚实支撑。

本文观点来源:FDL数食主张《2025食品行业的理性回归:健康不再是标签,而是产品基因》


版权所有 Copyright ©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上海聚能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 沪ICP备2025124660号